頂部
生物特征
- ? 鰱魚的背部呈橄欖綠,腹部呈銀色[1]。
- ? 鰱魚身體側扁,頭大。眼睛靠近腹側,故而較為容易與鯉魚區分[1]。
- ? 有背鰭和臀鰭,無脂鰭[1]。
- ? 有許多細小的鰓耙(100個或更多)[1]。
- ? 鰱魚的腹部有平滑的腹龍骨,從肛門一直延伸到鰓膜[1]。
- ? 鰱魚的體型差異很大,大多相對較小(10到30厘米),但有些可以長到1米長,體重達60磅(27公斤)]。
?????????????
食物
- ? 鰱魚是濾食性魚類,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。用覆蓋有一層厚厚的鈣化物質的特化鰓耙,鰱魚能夠過濾從8微米到100微米大小不等的生物體。然而,它們的食物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浮游動物和碎屑。鰱魚也可以吃小節肢動物和藻類[1]。
- ? 它們在淺水(0.5-1.0米深)和溫暖(超過21°C)的回水區,以及微流動的湖泊和淹沒區,以浮游生物為食。1.5 cm(SL)以上的較大個體僅以浮游植物為食,而幼體則以浮游動物為食[3]。
?
分布
- ? 鰱魚原產于東亞,常見于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。他們也被引入到世界其他地區,現在被認為是入侵北美。據報道,美國16個州都有鰱魚的蹤跡,而且鰱魚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也生長良好[1]。
?
棲息地
- ??鰱魚生活在溫帶(6至28℃)至亞熱帶氣候的淡水環境中。它們通常存在于大型緩流河流或大型湖泊的水庫或回水中。鰱魚經常在水體中上層游動[1]。
?
繁殖
- ??鰱魚每年繁殖一次,于春季或夏初產卵[1]。
- ??在洪水期間,當水位比正常水位高出50-120厘米時,成年魚在礫石或沙底的淺急流上的河流或支流、上層水層甚至水面繁殖。產卵條件包括高流速(0.5-1.7 m/s)、渾濁的水、15℃以上的溫度(通常為18-26℃)和高溶氧量。如果條件發生變化(尤其對水位下降敏感),產卵就會停止,而當水位上升時產卵就會重新開始[3]。
- ??雌性在水中產卵,然后由許多雄性受精[1]。
- ??產卵后,成魚遷至覓食生境,秋季成魚遷至河道較深的地方,不進食[3]。受精卵漂到下游的洪泛區,在那里它們吸收水分,最終定居下來,孵化[1]。
- ??鰱魚的卵在大小約為3.2毫米至4.7毫米時成熟。幼體在孵化后約68小時進入仔魚期。在仔魚階段,魚苗很脆弱,飼料采食效率很低。約5個月后,魚苗已長至身長8至12厘米,飼料采食效率更高[1]。
- ??鰱魚在4到6歲時達到成熟期,此時它們能夠繁殖[1]。
- ??在水產養殖中,當它被釋放到河口和沿海湖泊時,可以在半咸水中存活(最高可達7 ppt) [3]。
?
行為
- ? 鰱魚魚苗通常成群游動以減少被獵食的幾率,通常在白天更為活躍[1]。
- ? 鰱魚也能跳出水面。據認為是在進食過程中,碎片和其他刺激物堵塞了它們的鰓,而它們跳起來是為了清除堵塞物。當有船只干擾時,跳出水面的行為也作為一種逃跑的方式[1]。
- ? 和許多其他魚類一樣,鰱魚用它們的側線系統來探測運動和振動。然而,作為濾食性魚類,它們不像食肉魚類那樣嚴重依賴側線系統。鰱魚還利用它們的視覺和嗅覺,例如繁殖通常是由水溫的升高以及嗅覺信號來作用的[1]。
- ? 鰱魚可以適應許多不同的環境,生長速度非???。每天消耗的浮游生物是自身體重的2到3倍[1]。
- ? 在控制實驗中,當喂食大量食物時,鰱魚每天增加2.7克。由于體型龐大,食欲旺盛,鰱魚能夠在許多其他種類的魚中脫穎而出[1]。
- ? 在其野外棲息地,水位波動明顯或在越冬時期的河流中下游中,鰱魚會緊貼水面游動[3]。
- ? 成年個體在洪水和水位迅速上升時,會進行長距離的上游遷移,且能夠跨越高達1米的障礙物[3]。
?
壽命
- ? 鰱魚有豐富的食物來源,很少有天敵,可以長得很大,可以活很多年。鰱魚在野外的壽命可長達20年[1]。
?
保護現狀
- ? 鰱魚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》(IUCN)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——近危[2]。
?